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4篇
综合类   39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茯苓采后不同加工工艺模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改良优化茯苓加工工艺,改善茯苓加工品质,该文首先将茯苓采后加工流程划分为“预处理”、“剥皮”、“切制”、“干燥”4个环节。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并在进行预处理环节、干燥环节技术创新优化的基础上,将茯苓采后加工工艺模式总结为3种:散户加工工艺模式、企业加工工艺模式、改良加工工艺模式。以实地大生产环境为基础开展试验研究,采集计算了3种采后加工工艺模式的人工费、原料费、能源费、工具设备费、利润、收益率等经济性指标数据;采集计算了预处理效率、剥皮效率、切制效率、干燥效率等加工效率指标数据;对成品外观进行了评价,测定了成品率、茯苓多糖质量分数,形成了品质指标数据;并基于经济指标、效率指标、品质指标对3种采后加工工艺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改良加工能够有效的优化成本投入结构,均衡成本投入比例,稳定成本投入;3种采后加工工艺模式的利润、收益率分别为改良加工1.91元/kg、18.73%,散户加工1.40元/kg、14.23%,企业加工1.17元/kg、12.43%,均表现为改良加工>散户加工>企业加工,改良加工具有更好的运营价值。2)改良加工工艺模式的干燥效率是企业热风干燥的2.95倍,是散户自然晾晒干燥的20.79倍,改良加工能够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干燥时间,保证茯苓加工的及时进行,避免天气变化带来的霉变等不良影响。3)3种采后加工工艺模式成品外观的评分分别为散户加工91、企业加工75、改良加工87,散户加工工艺模式与改良加工工艺模式成品茯苓丁品相佳。4)茯苓采后加工工艺模式成品率、茯苓多糖质量分数的试验测定均值分别为散户加工40.28%、34.69 mg/g,企业加工39.23%、27.09 mg/g,改良加工44.05%、34.79 mg/g,均表现为:改良加工>散户加工>企业加工;“发汗”预处理与真空脉动干燥技术的结合应用能够有效的保证茯苓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茯苓的采后加工宜采用改良加工工艺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茯苓采后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茯苓产地适宜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生态因子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根据茯苓主要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因子(如气温、海拔、土壤等),分析了茯苓的适宜产区及分布面积。结果表明,湖北、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18个省(直辖市、区)是与茯苓原产区生态相似度最高的区域,这与实际生产情况基本一致。同时还预测出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区域,如甘肃,为茯苓的引种扩种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可见,利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分析茯苓产地适宜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茯苓的引种栽培及科学区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3.
为了改进茯苓多糖的提取工艺,以茯苓粉为原料,通过对Na OH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探讨了茯苓多糖提取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茯苓多糖提取的最优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8 h,碱浓度0.7 mol/L,料液比1∶30,反应温度5℃。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茯苓果冻的生产工艺、操作要点和配方等,为其生产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5.
对贵州省黔东南州松茯苓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黔东南州松茯苓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产业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该州松茯苓产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种质来源混乱、规范化茯苓种植技术普及不够、茯苓加工水平较低、受白蚂蚁侵害面积逐年增加和品牌产品少等,并且从建立专业管理机构,制定松茯苓产业发展规划、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科技培训和适用技术推广、完善服务体系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6.
以19个来源不同的茯苓栽培菌株为材料,采用MEGA4软件对ITS序列进行NJ法聚类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9个药用茯苓菌株ITS长度为1 608 bp~1 611 bp,G/C含量在55.7%~59%之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636,遗传差异不大,17个茯苓菌株组成1个大群,茯苓9号和茯苓5.545菌株各自单独聚为一个群。  相似文献   
57.
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松木屑、松枝碎块、棉籽壳为主要培养料,采用“鲜菌核”作为“诱引”,进行菇棚层架菌袋覆土和大田坑穴菌袋覆土两种栽培方式的茯苓栽培实验。其中,以松木屑和松枝碎块为主要原料的栽培料配方栽培效果优于以棉籽壳和松枝碎块为主要原料的配方;菇棚层架栽培和自然露地栽培的产量均低于大田低矮简易棚栽培,在大田搭置低矮简易棚栽培方式获得最好成活率达92.85%,平均生物学效率达18.25%,这一栽培结果与对照的段木茯苓栽培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58.
[目的]优化茯苓酸奶的制作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探讨茯苓多糖液体发酵条件,确定茯苓酸奶制作的最佳工艺。[结果]茯苓多糖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26℃,150 r/min,培养基初始pH值5.6,接种6%的菌龄为2 d的茯苓菌,摇瓶振荡培养7 d,发酵液中茯苓多糖含量为6.91 mg/ml。各因素对茯苓酸奶发酵质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混合液(奶粉、发酵液、水)的构成质量>发酵温度>接种量>糖浓度。[结论]茯苓乳酸制作的最佳工艺为:奶粉∶发酵液∶水=1∶1∶7,混合发酵剂(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菌=1∶1)接种量6%,糖浓度6%,发酵温度40℃,发酵6 h后后熟12~24 h,制取的酸奶品质最好,兼具茯苓发酵液的香味与酸奶的风味。  相似文献   
59.
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淑  胡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818,825
系统阐述了茯苓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茯苓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0.
三种药用菌发酵茶的最适茶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低档乌龙茶、茶青、珠茶初胚为培养料培养灵芝、茯苓和猴头菌发酵茶。研究结果表明,茯苓和猴头菌发酵茶最适茶培养基为乌龙茶培养基;灵芝发酵茶最适茶培养基为茶青培养基。 ?A ?A ?A ?A ?A ?A ?A ?A ?A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